在云霄縣下河鄉(xiāng)七高磜村,一座名為“昭德堂”的老祖祠鐫刻著豐富的紅色記憶,在革命戰(zhàn)爭時期,這里不僅是云和詔縣委設立的聯絡點,也是閩南地委交通站七高磜分站,成為我黨地下革命的一個重要紅色據點,記錄著云霄革命風云的巨變。
1931年4月,饒和埔詔縣委書記劉錫三、縣委委員張華云到云霄陂下村創(chuàng)辦“福成昌碗窯公司”,作為饒和埔詔縣委聯絡點,在云霄、平和、詔安三縣交界處的陂下、梅林、龍透、七高磜、仙石、三星、金坑、曲溪等鄉(xiāng)村宣傳革命道理,撒播革命火種。饒和埔詔縣委委員余丁仁經常帶領饒和埔詔游擊隊到這一帶鄉(xiāng)村活動,打土豪,鎮(zhèn)壓反動分子,嚇得保長、地主、捐棍紛紛逃往外鄉(xiāng)。
中央紅軍撤離漳州后,陂下、梅林、龍透、七高磜、仙石、金坑、曲溪、三星等一帶鄉(xiāng)村遭到國民黨中央軍的殘酷鎮(zhèn)壓,革命陷入低潮。1933年春,饒和埔詔縣委派遣工作人員阿生、林大術、林坤桃到這一帶鄉(xiāng)村活動,恢復黨的地方工作。
1935年8月,時任紅三團六連指導員的盧勝(原名盧家揚)率領紅三團第六連,挺近陂下、梅林、仙石、七高磜一帶鄉(xiāng)村,打土豪,鎮(zhèn)壓反動分子,并打開糧倉,接濟貧苦農民。云和詔縣委成立后,派許克(許大貴)到仙石一帶開展革命工作。許克以泗近塘村為突破口,建立起牢固的革命據點,隨后向龍透、梅林、七高磜、長田、金坑、洞仔、柯仔侖一帶鄉(xiāng)村拓展,組織農會、基干隊,發(fā)展黨員,建立黨支部,組建云和詔第四區(qū)委,在偏僻鄉(xiāng)村燃起熊熊的革命烈火。
1936年11月,中共七高磜支部成立,支部書記吳振耀,隸屬云和詔縣委第四區(qū)委。在黨支部領導下,七高磜組織農會,開展減租減息和抗捐抗稅斗爭,并組織基干隊,配備土造武器,配合獨立營打土豪,鎮(zhèn)壓地主惡霸,解決經濟困難。
“月港事件”發(fā)生后,七高磜支部與上級黨組織失去聯系。1937年底,閩粵邊特委派盧叨、莫丁貴到云和詔地區(qū)工作,恢復因“月港事件”而停頓的黨的地方工作,七高磜支部恢復活動。1941年以后,黨的組織和基干隊骨干轉入地下,長期埋伏,生產自救,積蓄力量,以待時機。
1946年3月,云和詔縣委書記李亞偉派遣張水滿、張龍發(fā),張郁枝、張仔坎等地方工作人員,相繼恢復了原屬云和詔第四區(qū)的石仔崗、下寮、九磜坑、大沙崗、長田、七高磜、泗近塘、仙石等村的工作,并配合鐘騫支隊先后打開牛朝坑、仙石、陂下、金坑、車仔圩等地的谷倉,將糧食分發(fā)給當地群眾,激發(fā)人民群眾的斗爭意志,迅速打開仙石地區(qū)的工作局面。
1947年1月,云和詔縣委組建東西南北四路工作團,其任務是:聯系群眾,鞏固基點,籌款籌糧,配合游擊隊作戰(zhàn),打土豪,鎮(zhèn)壓反動分子。東路工作團(團長張水滿)負責陂下、仙石、七高磜、梅林一帶的工作,經云和詔縣委批準,在七高磜老祖祠設立云和詔縣委聯絡點,負責人張水滿。從此,七高磜成為仙石地區(qū)的革命中心。
1947年9月,閩南地委決定成立閩南地委交通站,站長張亞灣(1948年4月由賴新水接任)。交通站的任務是:負責與閩南地委下轄的各縣縣委、工委及各支部隊的聯系溝通,下達命令,上傳信息;負責與國民黨黨政軍警人員、地方紳士、各地保甲長接洽,開展統(tǒng)戰(zhàn)工作。交通站下設七高磜、龍磜、進水、半嶺、官洋等5個分站。七高磜分站(負責人張水滿)與原先設在七高磜的云和詔縣委聯絡點合二為一,成為解放戰(zhàn)爭中后期黨在云和詔邊、云和邊最重要的紅色據點。
從1931年至1949年,七高磜一直是云和詔邊一個堅不可摧的紅色村莊,她雖然沒有轟轟烈烈、波瀾壯闊的斗爭歷程,卻是黨和人民軍隊賴以生存、發(fā)展壯大的力量源泉,是支撐人民共和國摩天大廈的紅色基石。
革命的烽煙雖已消散,但紅色記憶永不磨滅,傳承下來的革命思想、革命智慧和革命火種,凝定在一代代云霄人的心中,成為共同心理記憶,使我們面對任何困難都能無所畏懼,慨然前行。如今,這座老祖祠依舊靜靜地守護著七高磜村,見證著七高磜村民創(chuàng)造幸福生活以及這片紅色土地的崛起。(朱喬檉 朱淮杰 馮汪煜 黨史顧問:方志南)